混凝土是一种固体、液体、气体三相构成的一种非均质人造石材,常用的商品混凝土主要由粗细骨料、胶凝材料(包括水泥及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及水组成。在工地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擅自向混凝土加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无论是省内苏南地区,还是苏中及苏北地区均存在,甚至在工程质量监管比较严格的上海也存在。
擅自加水不仅容易造成混凝土离析,导致堵管现象发生,造成构件骨料下沉,浆体上升引起垂直构件塑性开裂,板面表面收缩开裂而且改变水胶比W/B大大降低混凝土强度,使混凝土质量处于不可控状态。虽然大多数混凝土公司在供料单上注明“施工现场禁止加水”,但是仍然无法做到禁止。
现场加水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1)混凝土坍落度不能满足泵送及施工要求;(2)现场施工人员习惯性加水易于施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1.混凝土坍落度不能满足泵送及施工要求
混凝土坍落度不能满足泵送及施工要求可以从混凝土材料的组成成分粗细骨料、胶凝材料(包括水泥及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及配合比等方面进行分析。
(1)粗细骨料
由于砂石资源日益紧张天然砂资源日益枯竭,采石场关停材料供应日益紧张,采购供应渠道多样化,这就对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石子
优先选用反击破方式破碎的石子,此法生产的石子针片状含量较低,粒径规整,石粉含量较少,对混凝土的流动性有利。还对混凝土流动性有较大影响对外加剂有吸附作用,降低外加剂作用,同等条件下需增加外加剂、胶凝材料用量,单方费用增大不利于混凝土成本控制。
砂
优先选用中砂后泥量及泥块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含泥量过大不仅混凝土拌合用水量增大,且对外加剂吸附较多,降低混凝土流动度同时对混凝土质量也有较大影响。
(2)胶凝材料
水泥
水泥生产厂家供应应保持稳定,避免频繁更换。对于水泥入库温度及细度进行控制,防止水泥温度过高,水泥过细水化热释放过快,造成混凝土拌合用水及外加剂用量较大的情况下混凝土流动性仍然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流动度。
(3)外加剂
目前商品混凝土公司普遍采用萘系、脂肪族、聚羧酸系等外加剂主要做减水、缓凝、泵送作用。根据各个公司不同情况选用不同品种外加剂掺量各不相同每吨成本不同。
(4)配合比
充分利用矿物掺合料三大效应中的形态效应,通过合理科学的配合比设计,尽可能增加矿物掺合料用量。
(1)加强与施工主体各方的联系
建设、施工、监理是施工现场的主要监控主体,混凝土公司应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在合同签订后,及时向施工方送达混凝土使用说明;在浇筑前,可以通过书面交底的形式说明混凝土加水的危害性;在浇筑中,要及时劝告施工人员禁止加水;在浇筑完成后在一定龄期时,对浇筑部位进行回弹,确定实体强度做好质量数据统计工作。
(2)做好现场的加水取证工作
对于现场施工人员不听劝告执意加水,应及时与建设、施工、监理联系,对现场进行拍照,做好影像资料记录,以便于出现质量纠纷时,自我保护的依据。
现场加水现在成了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个顽疾,施工单位作为建筑工程的建设者应承担主要责任。同时现场存在着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业主代表认识不足,认为出了质量问题都是混凝土公司的责任,一切后果混凝土公司承担。混凝土公司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承揽业务也只有默认这种现象发生。这也反映出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管盲区。因此解决混凝土加水问题需要相关各方的齐心协力、共同配合,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文章转自;中国水泥网
本文链接:https://www.ccement.com/news/26819281831385002.html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